为中非友谊贡献“她”力量

2018-09-06 09:31:33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总会会长包萍:做好中肯友谊的民间使者

20年前,包萍被公派到肯尼亚工作;出于对当地的喜爱,之后留在肯尼亚,自己创业;转眼20年过去了,除了继续经营自己的公司,包萍现还身兼数职: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总会会长,东部非洲中国总商会常务副主席,肯尼亚华人艺术团团长,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副监事长……多个社团的主要负责人,让包萍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民间使者”。

“在众多职位中,我最看重的是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总会会长。”包萍肯定地说,她希望通过社团的力量,做好生活在肯尼亚的中国妇女、肯尼亚妇女以及世界各国妇女间的交流合作,同时,做好中国文化在肯尼亚的传播和传承,做好中肯间友谊的纽带和桥梁。

20年来,包萍见证了中肯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肯尼亚的变化,而不变的,是她一口中国东北味儿的乡音,“我是辽宁抚顺人,乡音难改呀。”包萍笑着说。

见证肯尼亚巨变

20年间,包萍目睹了在中国的帮助下,肯尼亚发生的改变。

——1998年,从肯尼亚往中国打电话,话费是每分钟25元人民币,而现在,用手机打到中国,每分钟两毛钱。“这是因为中国公司——中国电信和华为,把先进的通信技术带到了肯尼亚。”

——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第一大港蒙巴萨港的蒙内铁路,全长480公里,是中国承建的、用中国技术和标准建设的一条铁路,自建设以来,蒙内铁路每年带动肯尼亚GDP增长约1.5% 。“时速120公里,可能比不上中国高铁的速度,但在非洲已经非常快了。而且非常便宜,只需要50元人民币。”

包萍用两个实例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明了中非合作论坛的举办,以及“一带一路”的落实,让肯尼亚当地老百姓受益匪浅。

包萍表示,近年来,随着中肯关系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做贸易、做基础设施建设,中资公司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就业和发展机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肯尼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肯尼亚每年要接待七八万中国游客,而旅游是个带动性产业,对经济和就业也发挥了很大价值。

“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讲道,‘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中国这种大国担当的精神和作为,让人非常佩服。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多年生活在外,包萍感慨颇深。

践行妇女联合会宗旨

1998年,31岁的包萍就职于一家国企,被派到肯尼亚做工程承包工作。四年后,项目做完了,包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白手起家,下海经商。

“当时肯尼亚的经济还不是很好,但我非常喜欢这个气候宜人、多元包容的国家。”一个“喜欢”,把包萍留了下来,而这一待就是20年。

20年间,因在华人华侨圈子里的影响力,包萍先后做了肯尼亚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主管财务和妇女工作。

近年来,包萍发现,随着“一带一路”的进展,大批中国人随着国家项目来到肯尼亚,其中,不乏大量女性,她们急需在异国找到自己的组织。于是,在2017年3月8日中国大使馆召开的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上,包萍倡议成立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总会。

包萍的倡议得到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及大使夫人的肯定,同年5月,肯尼亚中国妇女联合总会成立,包萍任会长。“仅仅一年多时间,我们的会员已经达到了200多人,理事会成员15人,顾问8人。她们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女性。”包萍得意地介绍说。

总会成立的宗旨是,广泛团结旅肯中国妇女同胞,保护其合法权利,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旅居肯尼亚的中国妇女、肯尼亚妇女和世界妇女的交流与合作。

一年多时间,包萍带领会员向着这个方向,做了很多工作。

为解决在肯尼亚的中国年轻人的婚姻问题,举办了“You are the one”肯尼亚适龄青年相亲活动;

去年中秋,举办了“心系祖国,情暖内罗毕”中秋晚会,让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聚在一起,共度这个团圆的传统节日;

党的十九大前夕,“走进使馆,拥抱祖国”华裔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大使馆举行,40多名华裔小朋友走进使馆,聆听了大使、工作人员讲述有关中国的故事,观看了升旗表演;

而影响力最大的当属首届肯尼亚华人春晚,太极、京剧、杂技等中国传统节目的表演,令非洲朋友赞不绝口,同时,在春晚上,肯尼亚华人艺术团成立。

……

包萍如数家珍地列举了妇女联合会一年来做的主要活动。“无论是对青年的关心、孩子的教育、女性的促进发展,这些活动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传播了中国文化,凝聚了侨心。”

包萍说,“这么多年来,我在肯尼亚积攒了一些影响力,我又是个热心的女人,所以,真心希望可以为在肯尼亚的中国女性和孩子做一些事情。”

同时,包萍也提醒旅肯侨胞,把中国政府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和生活之中,视非洲发展为自身发展机遇,与非洲同成长、共进步;增强依法办事的行动,合法规范经营,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本领。同时,不仅要把中国的资金、技术带出来,更要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出来并加以传播,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添砖加瓦。

(记者 富东燕)

援非女医生邱爽的“几内亚时间”: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9月4日,当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联系到邱爽时,她刚刚结束了对一名几内亚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工作。

“目前病人已经脱离危险,但还需要后续的治疗和观察。”声音中既有兴奋又略带疲惫的邱爽说。

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45岁的邱爽和自己的18名队友,为几内亚人民带去来自中国的医疗关怀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作为北京市第26批援非医疗队队员,同时也是北京市朝阳医院药事部药剂师,邱爽于2017年7月12日开始了自己的几内亚援非时间。

刚刚抵达几内亚时,恰逢当地雨季,这可让一直生活在中国北方的邱爽吃了不少苦头。“雨季这里很潮湿,刚开始我很受不了,甚至会得皮炎。”但看到当地较为落后的医疗水平和服务理念,邱爽告诉自己,“不能懈怠。”

中国政府援建的中几友好医院,于2012年4月正式开业,从那时起,这颗中几友好合作的“明珠”,便开始见证着中国医疗队为当地百姓服务,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点点滴滴。邱爽和队友们的医疗援非,就在这所医院进行。

在中几友好医院,邱爽指导完善高危、毒麻、过期药品的管理制度,督促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理,以及推广对临床药学的认知。在医疗队驻地,她负责制定药品管理制度、为驻地门诊患者发放药品。

但初到中几医院,邱爽便发现当地医疗存在的问题:药房人员少,用药管理混乱,药房工作还停留在初级的照方抓药阶段。“看到这种现状,我很着急,在工作中我就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做法,对他们进行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意识培养。”

培养先进医疗意识后,邱爽发现,当地医生对这些理念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授之以渔”,邱爽开始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做成PPT课件,再翻译成法语,从基础的药学理论起步,慢慢地涉及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处方审核等,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水平。

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国援几医疗队建立的一对一导师制度——每名临床专家都要带一名当地医护人员作为“学生”,手把手教授医疗知识。

有统计显示,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向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累计2.1万人次,诊治患者2.2亿人次,培训各类卫生人才8万人次。50多年来,有51位中国医疗队队员献出生命,长眠在非洲大地。

正因如此,经历了医疗队的点点滴滴,经过数十载共同努力,中非民心相通在不断深化。这一点,邱爽深有体会。

中几友好医院的“学生”对中国“老师”充满感恩。“中几友好医院的药房主任是我的‘学生’,每次见到我特别热情,总是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为了感谢不远万里的中国援助,这位药房主任还亲自带着邱爽定做了当地服饰,并郑重地送到她手上。

知道队员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几内亚当地人常常会给医疗队送去礼物和关怀。在热闹的宰牲节,他们会送给医疗队一头牛,“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欢度节日,这也是他们对我们表示感谢的方式。”邱爽说。

在中几友好医院,邱爽的另一个角色是固定资产管理员,不仅需要先期制定庞大和繁琐的捐赠药械采购计划,还负责驻地所有固定资产的定期核查,以及新购和报废物品的管理工作。“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药物和器械,很受当地人欢迎,我们医疗队也会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申请,进行研究和申报,让更多当地人受益。”邱爽说。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其中包括“实施健康卫生行动”。

远在几内亚的邱爽对此十分关注。

“这一行动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更先进、更全面的医疗关怀,也能够为非洲培养出更多的专科医生,大大提高非洲的医疗水平,保障非洲人民的健康。”邱爽说,作为援非医疗工作者,她对此信心满满,“几内亚当地的医疗工作者也非常高兴,十分期待。”

“这里因为有我而精彩”,这是医疗队驻地横幅上的一句话。作为队里唯一一名已婚且生子的女队员,邱爽对家有着更多牵挂,但经过一年多的磨炼后,她越来越明白这句话蕴含的意义,“能够见证并参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我医疗生涯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我为中非友好发展的精彩未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记者 韩亚聪)

责任编辑:赵宏梅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