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秀梅,让绣塑布偶艺术后有来者

2018-01-08 12:12: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单秀梅在工作中

卖馕的老大爷、婀娜多姿的少女、牵着骆驼前行的古丝路商贾、骑在小毛驴上的阿凡提……一件件绣塑布偶作品活灵活现,仿佛前一秒还在动,这一秒被按了暂停键。

2017年12月29日,位于乌鲁木齐市七坊街的单秀梅绣塑布偶工作室里传出了热烈的讨论声。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新疆绣塑布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培训班的学员们在进行创作交流,作为新疆绣塑布偶艺术第一人的创业导师单秀梅凝神倾听每个学员的想法,时而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其中的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单秀梅一直从事绣塑布偶创作。如今,她的作品已成为新疆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她开始琢磨,如何为绣塑布偶艺术培养“接班人”。

开启绣塑布偶艺术之路

卖馕的老大爷、婀娜多姿的少女、牵着骆驼前行的古丝路商贾、骑在小毛驴上的阿凡提……一件件绣塑布偶作品活灵活现,仿佛前一秒还在动,这一秒被按了暂停键。单秀梅工作室里地上摆的、墙上挂的、半空中悬着的都是她近年来创作的布偶作品。

一组原始人举着弓箭狩猎的布偶是单秀梅的最新作品,灵感来自贺兰山和康家石门子的古老岩画,她一直尝试着进行新的创作,这一次她大胆地采用抽象风格,收获了不少赞誉。

20多年的路程走来,单秀梅发现自己在创作上遇到了瓶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手指也不如以前那么灵活了。”创作之余,她经常思考绣塑布偶艺术传承的问题。

“现在国家对艺术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尤其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目的就是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单秀梅谈起了自己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初衷。

“我虽然是全国工美大师,但只是民间艺人。申报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成功。当时想,成了就培养继承者,不成就自己走下去。”单秀梅说。2017年6月底,“新疆绣塑布偶创作人才培养”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单秀梅为梦想成真喜悦的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压力,“接下来就是如何利用好项目提供的资金,真正培养优秀的创作人才。”

除了热爱还有传承发展

单秀梅说,培训项目共分为技法学习阶段、南北疆采风阶段、集体创作阶段三个阶段,要持续到2018年上半年。

她忙碌起来,开始紧锣密鼓招收学员。“干起来后才发现跟想象还是不一样,以前我比较自由,招了学员就不一样了,我得忙前忙后,处处为学员负责。”选学员、请老师、检查作业、中期评估、项目完成后验收,到最后提交培训成果,事无巨细都需要单秀梅操心。

100多人报名,单秀梅精挑细选,从报名者中挑选了13名学员。“这13人中有博士一人,研究生两人,高级职称的绣娘四人。”单秀梅很骄傲地介绍起自己的弟子,他们中有艺术院校老师、私人美术馆经营者、美术培训机构老师,还有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等。13个人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对于绣塑布偶的喜爱和对绣塑工艺的好奇让大家走到了一起。

2017年10月29日,培训班正式开课,从“馕”的缝制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物面部的缝制,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大家对绣塑布偶的认识也在一针一线中不断加深。

绣塑布偶离不开针线,很多人认为这是女孩的特长,但是在13名学员中就有两位男士,“70后”王立波就是其中一位。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的他现在是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单老师的作品之所以这么生动,就是因为她有厚实的生活积淀。”王立波用绣塑布偶再现了古代丝路上的《马帮驮队》,这是他从丝路文化中获得的启发。

班里的另一位男生是“85后”杨修魁,陕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他,毕业前夕到新疆采风,爱上了新疆。因为对和田玉的痴迷,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新疆从事玉雕工作。从玉雕到绣塑布偶这完全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他说:“玉是硬的,原材料就很贵,创作时传统题材居多,创新难度很大;而绣塑布偶所用材质是棉花和布料,很软,有很强的表现力,材料还不贵,可以大胆做各种尝试。”

为了梦想一起努力

“他们都很有想法,都很努力,这么信任我,我把自己所有的绣塑布偶技艺都传授给他们,毫无保留。”单秀梅从最基本的针法开始讲起,手把手地教学员。

“85后”王炜家住昌吉,为了学习她辞去了在专业机构担任美术老师的工作。“工作还可以再找,这样的学习机会很难得。”王炜说。

“我是学员中唯一非美术专业毕业的,刚开始的几天感觉压力很大,都不敢告诉大家我是学化工专业的。”从小喜欢美术的“85后”罗敬允不顾家人的反对,专门辞职来学习绣塑布偶。“我非常喜欢单老师的作品,会坚持走下去,相信自己会成功的,到时候家人就理解了。”罗敬允说。

为了让学员尽快掌握绣塑布偶技法,单秀梅还给学员布置了不少“课后作业”。每天做作业做到深夜一两点对学员来说是很正常的事。为了让学员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滋养,她专程聘请了内地非遗传承人和新疆美术专业的资深老师给学员上课。

于阳是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退休的美术老师,多年来她一直关注新疆的乡土艺术,培训中她受邀以《新疆乡土美术》为题,讲授新疆不同民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作为一名扎根新疆的美术工作者,一定要对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有精准的了解,在创作中才不会出现常识性错误。”于阳说。

单秀梅介绍,她还邀请了贵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严晓妮来给大家讲课,“教授的内容除了工艺美术,还涉及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目的就是能让学员从产品创意到制作再到销售都有所借鉴。”在单秀梅看来,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首先要学会养活自己,然后才有可能创新发展。

“头脑风暴”激发灵感

培训的过程,对单秀梅来说也是一个拓展创作思路的过程,“学员们都很有想法,一些在创作方面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单秀梅说。

学员王丹丹创作的作品《家》以天安门为背景,作品通过蓝灰色和红黄颜色对比,反映出过去和现在人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大家衣服颜色单调,去天安门是每个人的梦想,只能在天安门背景布前照张相;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人人都可以去北京,在天安门前照相。”王丹丹用超轻黏土制作的天安门让人眼前一亮。

“90后”张梦媛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她的想法是要给绣塑布偶配上油画背景,“这样就能体现作品的空间感,让观众知道作品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

王立波负责学校的产品设计教研室,因此他更多关注交互设计和交互数码媒体,“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沿,要让作品和观众互动起来。”王立波想把绣塑布偶拍摄成反映新疆百姓生活变化的定格动画。

现在,虽然第一阶段35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每周单秀梅都会与学员聚在一起,进行一两次“头脑风暴”,总有新点子冒出来。最近,史诗《玛纳斯》一书正在学员中间传看。按计划,春天时单秀梅将带着学员到南北疆进行采风,回来后她将带领大家以史诗《玛纳斯》为题,共同创作一件大型绣塑布偶作品。

“每个学员都很优秀,我的想法是创作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的创造力迸发,共同创作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单秀梅信心满满地说。(记者 王江平、姚刚)

责任编辑:赵宏梅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